当科技与自然相遇,当创新与民生交融,深圳再次以“未来感”刷新我们的想象。一款外骨骼机器人正悄然改变着登山者的体验——它不仅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步履支点”,更成为社区老人的“智能伙伴”。陡坡、湿滑石阶、崎岖山路……传统登山装备难以应对的复杂地形,正是外骨骼机器人的“主战场”。
通过智能步态分析系统,它能实时感知使用者动作意图,在0.2秒内动态调节助力强度。对此深圳市罗湖积余城市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剑自豪的说道:“它的这个功能应该说是划时代的,它不仅能够助力登山,它还能够在生活上一些场景给予赋能。”
同样的技术,正从山野走向市井。目前,在罗湖东晓街道社区,外骨骼机器人化身“银发族的生活搭档”,街道办社区积极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场地,团队深入社区试点,热情地向居民们介绍产品,并邀请大家亲身体验。从实际体验效果来看,成果斐然。不少叔叔阿姨登楼梯时佩戴上外骨骼机器人,瞬间感觉轻松不少,仿佛脚下生风。对于在家操持家务的阿姨们而言,做饭时佩戴它,能有效保护腰部,提供助力支持,让烹饪不再是一项“腰酸背痛”的活儿。更令人欣喜的是,受伤群体在康养过程中使用该机器人,明显感觉负重减轻,康复进程也得以加快。社区居民对这款产品赞不绝口,反响十分热烈。
外骨骼机器人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正在使用外骨骼机器人的东晓街道居民说道:“我感觉效果真的蛮好的,我两个腿不用发力,好像提着我两个腿一步一步地走,我不用自己发力,很省力,。我们是楼梯楼,就不想上下太多次,太不方便,然后有了这个助力的这个机器,我可以一天走几次,都不怕麻烦了。”
该设备解决了当地部分居民上楼梯时的困扰,同时也为当地工作人员带来了便利,东晓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称赞道:“这设备可帮了大忙啦!像腿脚没劲、怕摔的老人,用它能稳当上下楼,跌倒少了六成多。以前一周下楼两次的张姨,现在天天散步、接孙子。我们还教家属用,有紧急按钮,老人有了这个产品也更加愿意外出走动,身体更硬朗!”
从一棵树到一座城,从会爬山的机器人到懂养老的“生活伙伴”,深圳正以“科技+民生”的笔触,书写“20+8”产业集群的鲜活注脚。当硬核创新浸润烟火日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的迭代,更是一座城市对“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温暖承诺。
本节目于8月17日在深圳财经生活频道播出,本文内容为初稿样片整理版,供参考。以最终电视台播出版本为准。
责编:王栋楷 刘宁 于冉 方琼 党香 智林 孔祺琪
编导:陈欣
后期:田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