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我省沿海大水面池塘养殖健康发展,近年来,江苏现代农业(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共同开展、积极探索适合我省沿海盐碱大水面池塘养殖新模式。
我国有15亿亩的盐碱地,如何让广袤的盐碱地资源变成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供基地,一直是中央领导和各级政府关注和关切的热点。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鮰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江苏省斑点叉尾鮰种质资源库负责人陈校辉:水产养殖是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以渔治碱成效,国家和地方相关渔业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开展我省盐碱池塘水产养殖技术模式创新、品种结构调优和耐盐碱新品种的开发,助力实现治碱和渔业生产双不误、双效产出。
盐城市东台推广示范基地依托省大宗鱼产业技术体系,重点在“鮰鱼+多品种”混养模式上做了一系列养殖尝试,有效促进了大宗淡水鱼产业提质增效。据了解,东台推广示范基地拥有标准化养殖池塘1.1万亩,年产水产品约1.3万吨。
江苏省仓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辉:随着东台地区鮰鱼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近两年,团队通过基地核心示范点,大力推广鮰鱼套虾、大规格鱼种套虾及鮰草混养等模式,辐射示范水面达4000多亩。另外,基地还积极在养殖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上下功夫,按照鮰鱼“江丰一号”养殖的“三年计划”,初步实现一龄鱼种到三龄成鱼的全周期生产。
体系创新团队与基地进一步开展了鮰鱼与草鱼混养模式探索试验,采取低密度、大规格的混养模式。
江苏现代农业(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种质创新与苗繁岗位专家,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华:鮰鱼每亩放养650-750尾,每尾规格0.3-0.6kg;草鱼每亩放养30-50尾,每尾规格0.75-1.0kg,同时我们还搭配一定数量的鲢、鳙鱼,既可改善水体环境,又提高了养殖产量。据统计,鮰鱼养成平均规格均可以达到1250g以上,亩产在850kg以上,草鱼亩产在90kg左右。
大宗淡水鱼为国民提供了优质、价廉、丰富的蛋白质,投喂的饲料以及水质环境对大宗淡水鱼的健康品质至关重要。
江苏现代农业(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鮰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核心成员朱晓华:在该模式中,以投喂颗粒配合饲料为主,搭配投喂塘埂生长的黑麦草以及生物发酵饲料,为草鱼及花鲢补充适口饵料、提升肠道健康水平,降低养殖总体饵料系数,切实促进域内养殖户提质增效。同时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加大微生态制剂的使用频次,并定期开展水环境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从源头把牢食品安全关口。
基地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手抓,鮰鱼、草鱼混养这套模式,主要是根据各品种的生物习性特点,以此来构建一个相对立体的池塘生态系统。
江苏现代农业(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东台推广示范基地主任王海洋: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养殖品种单一化带来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可对池塘里的残饵料、粪便进行再利用,减少水体的内源污染。
接下来,(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还将在鮰鱼、青鱼混养,鮰鱼与对虾混养等模式上做一些试验探索,除此之外,基地还积极对接国内大型水产加工企业,不断推动沿海盐碱地大水面水产养殖价值链迈向中高端。
本节目于5月12日在江苏城市频道播出,本文内容为初稿样片整理版,供参考。以最终电视台播出版本为准。
责编:陈茜 王清晨 陈娇
编导: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