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识,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作为“最江南”长三角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典型案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起去了解一下。
张马村位于青浦区西南角,朱家角镇最南端,地处"三泖"交汇处,水系丰富,属于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区。始建于唐朝的“千年泖塔”屹立泖河边,积淀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泖塔文化”。村内青砖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农家,现有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602户,户籍人口为2055人。村域面积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30亩,主要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
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书记朱惠根表示:张马村在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建设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定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头作用,村党总支创设了“186”工作法。建立了一支有15人组成的老党员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了老党员的余热,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战斗堡垒作用,体现了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基本要求。
2014年以来,张马村围绕“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主线,对村庄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生态环境建设上:完成了宅前屋后环境整治,“小流域改造”稳步推进,对全村14条河道进行了全覆盖生态河道建设,完成绿化造林,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31.5%。基础设施建设上:完成农田小农水项目,升级300余亩高标准设施菜地,1.2万平方米道路白改黑,新建卫生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旅游配套建设上:建设一万平方米综合游客中心,4座游船码头,2公里休闲步道,串联各个景点。
经过历年的建设,张马村乡村面貌实现了完美蜕变,形成了“四园一岛”等农事旅游格局。先后获得“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书记朱惠根表示:张马村围绕“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这一主线,经过“擦脸洗澡”、“穿衣戴帽”、“强筋健骨”三个阶段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吸引产业,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之路。
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张马村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人文等独特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与载体,推进农村三一产业联动,加快农业生产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农村新业态、新动能,逐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2019年,张马村被纳入第二批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根据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总体部署,以及朱家角镇沈太路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核、两廊、三区”总体思路,朱家角镇张马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个字”方针,对标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努力打造富有江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0年张马村乡村振兴建设正式完成。目前,张马村农事旅游产业格局初见成效,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品牌推动下,形成与朱家角古镇景区交相辉映的新亮点。
青浦区朱家角镇张马村书记朱惠根强调:一是生态农业旅游产业。有“美丽花海”寻梦源、“蔬果采摘”农情园、“蓝莓种植”蓝莓园以及“养生圣地”太阳岛。二是水稻种植业。张马村将1200余亩水稻田,以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统一规划、播种、收割、销售,做到产供销一体化管理模式。三是民宿产业。以“梦源居”为例,村民将自家的自建房打造成乡村民宿,让游客暂离喧闹的城市,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对村民来说,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感大大增加。
未来,张马存将继续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努力打造富有江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长三角地区美丽乡村创新发展的样板。
本节目于7月2日在上海东方财经频道播出,本文内容为初稿样片整理版,供参考。以最终电视台播出版本为准。
责编:郭莹 高飞 沈文文 陈茜
编导:李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