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通社广通社

有公信力的企业资讯

中华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文化产业融入湾区发展

海风习习,入夜后的维港星光缱绻。狮子山下,融入大湾区怀抱的“东方之珠”,璀璨依旧。

南丫岛大湾遗址出土的石牙璋,刻有商代流行的阴线纹,佐证香港三千多年前与中原文化相连的血脉;李郑屋汉墓出土刻有“大吉番禺”的墓砖,印证两千多年前汉代时香港与广东割舍不断的根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近两年来,粤港之间从文化交流到文化交融,跳动着越来越强劲的文化脉搏。从历史街区保育活化到西九文化区的诞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香港城市肌理中复苏;从文化交流到文化产业交融,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筑梦,电影、电竞、文创等文化产业领域激荡新火花。

同饮香江水,共筑湾区梦。无法割裂的文化血脉、无限可能的发展机遇,文化成为串联起彼此昨天、今天与明天的纽带,在时间与空间双重坐标上为粤港澳三地画出“同心圆”。

延续文脉

保育活化历史建筑

维多利亚港碧波荡漾,西九文化区犹如一颗被捧出的钻石,熠熠生辉。2013年破土动工的香港西九文化区,坐落于维港最后一块人工填海区,香港媒体以“得西九,得天下”形容其珍贵稀缺。

华灯初上,香港西九戏曲中心流光四溢、通体透亮……于去年初建成启用的西九戏曲中心,是粤剧、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在香港闪亮登场的新舞台。

去年岁末,为纪念粤剧成功申遗十周年,在戏曲中心茶馆剧场的舞台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老中青三代粤剧人同台献演,共展“南国红豆”百年芳华。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说:“香港的西九戏曲中心有先天地理优势,疫情前,内地观众可以直接搭乘高铁来看戏,当晚即返。”

“除了常演常新一众经典老戏,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小剧场粤剧,尽可能给予年轻粤剧人展示的平台。”钟珍珍介绍说,在保留传统排场戏的同时,戏曲中心增加实验性部分,缩减演出时间,令其成为大众可普遍接受的90分钟长度。

戏曲中心高8层,这里集戏剧、艺术、教育和公共空间于一体,成为嫁接粤剧走向未来的桥梁。“西九戏曲中心努力为现代观众营造戏曲氛围,请内地或者本地艺术家、学者定期举办讲座。”钟珍珍介绍说,戏曲中心周末还会举办手工工作坊,例如带领孩子们用纸做宰相帽,老师会告诉他们这些头饰在粤剧中的功用,在深入浅出的互动游戏中降低欣赏粤剧的门槛。

取自“鼎”之外形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今年11月18日封顶,将于2022年落成。行云流水的建筑外观,以及内部融合紫禁城中轴递进灵感的设计,展示着中华文化内涵。不久后,来自北京故宫的“国宝”将在这里大放异彩。

除了以西九文化区为代表的新文化设施外,香港政府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延续城市文脉,让优秀传统文化重获生机。自2008年2月特区政府开始引入“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目前开展活化19个项目,其中5个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香港九龙青山道上的荔枝角医院建筑群,改建后成为饶宗颐文化馆,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经常举办各种文化学术讲座、研讨会、展览、艺术表演。饶宗颐教授生前曾视之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基地。

旺角的雷生春堂,位于两条道路夹角中间的一座四层唐楼,活化后变身市民可体验的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心,不仅设有凉茶馆,还开设浸会大学的中医药诊所。

位于香港岛上环荷李活道的“PMQ元创方”,前身是警察宿舍,活化后变身为创意中心,云集超过100位设计师和创意企业家,展示别具一格的时装饰物、时尚生活产品,是香港市民打卡的文化创意新地标。

香港人习惯用“保育”“活化”形容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肌理中被激活复苏。历史建筑“活”在当代,成为香港文化新地标。

产业共融

融入湾区展现新机

滔滔香江水,汇聚四海风,香港拥有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魅力。大半个世纪以来,以香港流行歌曲、港产电影等风靡内地的香港文化,为这座神奇的“东方之珠”增添动人光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年产高达200部,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好莱坞”。但随着内地、韩国等地的影视产业崛起,香港电影辉煌不再。陈可辛、杜琪峰、徐克等知名香港导演转入内地发展,“合拍片”大获成功。

2019年4月,国家电影局为进一步支持港澳电影产业在内地发展,宣布出台五项新措施,全面放宽港澳电影产业进军内地市场的限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出台,更多香港影视人融入大湾区合拍电影、电视剧,成为香港影视业重新崛起的一条生路。

悉数2019年国产影片票房前十,《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少年的你》4部电影均为内地与香港合拍片。2019年全年通过立项的内地香港合拍片已达59部。

从事电影行业40余年,香港影业协会理事长、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洪祖星见证了香港电影的潮起潮落、兴衰更替。洪祖星认为:“港产片的唯一出路是靠内地的开放市场,合拍片的市场很大,已无须再分内地片和港片。”

曾在TVB以导演《天龙八部》闻名的香港导演何澍培,1999年转战内地拍摄偶像剧《真情告白》大获成功,之后他全面转入内地发展,先后拍摄出《少年天子》《少年包青天3》《大丫鬟》《老九门》等多部有口皆碑的电视剧。

“融入大湾区发展,有香港影视的未来。”何澍培告诉记者,他希望拍一部粤港澳大湾区题材的电视剧,以一个年轻人从内地到香港发展的故事线索展开,“找到文化的共通之处,讲述正能量的故事”。

“作为超过50岁的北上导演,我每天仍在学习,开放地接受年轻人的意见。”何澍培告诉记者,香港影视人才进入内地发展,最重要的是拍出“接地气”的作品。另一位香港电影导演韩平目前正在佛山拍摄一部扫毒题材的合拍片。“香港影视从业人员必须要学习和融入内地,将两地文化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创意,做到‘接地气’很重要。”

作为曾经的“亚洲娱乐中心”,香港近年来在游戏电竞、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上蓄势待发。港岛南区钢线湾,香港数码港云集超过300家科技与数码创意企业。2019年,香港特区政府耗资5000万港元在这里打造世界级电竞比赛场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多项重要赛事在此举办。

香港电竞总会创会主席周启康认为,大湾区内的深圳、广州等城市电竞产业都非常成功,“我期望三城可以更多交流,联合举办电竞赛事,让大湾区各城市青年人增强互动交流,形成整体发展电竞行业的格局”。

香港电竞体育总会理事会主席钟培生认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电竞行业发展中,可发挥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角色,而广深等城市则可以整合电竞选手资源,为香港电竞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在电竞产业上,腾讯是全球最大的电竞公司,并已在香港上市,香港电竞可以多与深圳交流,深港双城在电竞互娱等多方面应当展开更多沟通合作。”钟培生说。

寻梦湾区

港青创业融入内地

珠江香江激荡共生,人文之桥凌空飞架。从三地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到连续举办十余届的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一座人文相通之桥正连通三地。

据统计,2019年广东接待香港过夜游客2299.36万人次,开展粤港双向文化交流161批3159人。香港还通过“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等项目,推动更多青少年进入内地发展,在创业中融入大湾区怀抱。

广州最繁华的天河商圈,成立三年多的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选址于天娱广场,门口的展板展示着青年之家发展壮大的历程。步入其中,一个偌大的咖啡厅温馨惬意,为来穗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交流互助场所。

记者来访时,“港夫广妻”短视频的创始人李剑禧、孙嘉晞正热火朝天地讨论下一集要拍摄的脚本。“港夫”李剑禧与“广妻”孙嘉晞,今年3月底在广州开始了短视频创业,以夫妻二人的生活趣事为脚本,开设“港夫广妻”抖音号,已拥有数万粉丝。

“广州这几年发展好快,我们自编自导做短视频,希望更多香港人了解今天的广州生活。”李剑禧说。未来,“港夫广妻”将推介大湾区更多好吃好玩的去处,并尝试做电商。

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的创立,离不开一位香港人林惠斌。2000年,他从香港来到广州打拼,创办一家食品生物科技高新企业。如今,昔日的青年已成长为温文尔雅的中年人。2017年,在他和几位港澳籍天河区政协委员的提议下,广州市首家港澳青年之家在天河区挂牌成立。

“我们希望在这里营造一个家,搭建港澳青年到广州创业的交流平台,解决他们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痛点。”林惠斌告诉记者,几年来,进驻这里的港澳青年创业项目已经过百家,还涌现出“醒电”“金刚迷你仓”等颇为成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

11月20日,第16届深圳文博会落幕,今年的香港馆以虚拟展厅形式亮相,由已操刀过三届文博会香港馆设计的香港籍设计师黄竞再度负责设计。

2001年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硕士毕业后,黄竞选择进入一家香港本地的设计公司。“当时我对就职公司有三点要求,香港的公司,国外的设计师,内地的工厂。”此后十余年,黄竞频繁往来于香港和内地。2015年,黄竞在深圳创办起自己的设计品牌,并担任深圳家具协会国际设计联合会总裁。几年来,黄竞不断将香港优秀设计师引入内地。

“大湾区各城市优势互补、互相联动,不仅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降低商业成本,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用黄竞的话说,香港青年融入大湾区创业才有未来,现在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目前,广东已建成近50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港澳青年在广东的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而“青年同心圆计划”粤港澳台青年交流合作发展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广东省共青团和青联组织对接174家港澳台青年社团,累计开展交流活动项目1552个,累计覆盖粤港澳青年23.5万人次,助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同舟人,誓相随,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正如《狮子山下》铿锵有力的歌词,大湾区青年们奋斗追梦的坚实脚步,铭刻下大湾区“同心圆”最深的纹路。

专家观察

发挥文化共融特色 担当湾区对外门户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荟萃、华洋杂处之地,香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生长的产物。近年来,香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的确有不少新气象。

香港的西九龙文化区正在积极建设中。戏曲中心已于去年初建成启用,为粤剧表演提供了十分理想的场地,兼及京剧、昆曲等戏曲的演出。香港的“中国戏曲节”,日后也可以在这里举行。西九的故宫博物馆将于2022年落成。日后,9个展厅中的5个将长期展览北京故宫的珍贵文物;其余4个展厅亦以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为主题。加上香港艺术馆、历史博物馆及文化博物馆,展出中华文化艺术的空间将大为提升,可以经常举办世界级的大型展览。

香港刚启动了《香港地方志》的汇编工作,预计共66卷,约2500百万字;同时会举办多种学术报告会及相关展览。这项工作将会让市民更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香港的国史教育中心得到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的大力支持,将为香港的青少年同学们安排寻根之旅,加深同学们对自己的文化根源的认识。团结香港基金属下的中国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灿烂的中国文明、通识网及篇篇流萤三个大型网站,配合中小学的课程,加深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每日平均浏览量逾六万八千页;学生占八成以上,亦有不少内地的使用者。香港的中国文联会员最近成立了香港文联,包括众多知名的艺术家、学者、文化人,积极推动香港的文化建设,更期望为大湾区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香港文化发展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机遇。一方面,香港是大湾区对外交流、文化融会的门户和平台。香港的国际网络和涉外经验都可以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提升大湾区的经济和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香港融入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格局,与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共同在文化产业上联动发展,在电影、电竞、创意产业等多方面,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国际文化竞争力。

对于促进香港在文化上进一步融入大湾区文化“同心圆”,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推动港青在大湾区版图内文化寻根。建议多办香港青少年的大湾区寻根之旅,成为他们历史课的一个单元。许多香港青少年参加了寻根之旅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都产生了非常积极和正面的作用。

第二,建议多办大湾区内文化艺术团体之间的交流演出活动。大湾区内的艺团可以经常交流演出。条件成熟时,可以办跨境的艺团,促进大湾区内城市文化产业的共融。希望香港文联的成立,能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建议让香港的各家大学在大湾区内设立分校、研究所、创新中心、孵化中心。这样,可以为香港年轻人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工作和创业提供门路、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文化交融是香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质,这包括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也包括了与岭南文化等全国各地域文化的交融。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中,香港大可发挥这种文化共融的特色和精神,为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展望未来,香港应可依托大湾区厚重而丰富的岭南文化底蕴,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共融,作出更大贡献。

李焯芬(香港大学原副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见习记者 王昕桐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 刘毅 吴绮雯 黄依江 叶卫青 熊慧君 卢静怡

联合采访报道

声明:以上内容包含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若侵权请尽快与广通社联系,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联系邮箱smgstv@foxmail.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广通社 » 中华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文化产业融入湾区发展